本文從園區定位、產業選擇等頂層規劃,到建筑節能、綠低碳、智慧高效的實施路線和途徑,提出采用土地集約化規劃、使用低碳材料等綠生態設計,以提高產業園區規劃的整體生態水平,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景觀設計 。
一、 園區綠低碳生態建筑設計策略
1. 節能建筑
項目結合嶺南氣候特征及園區周邊微氣候條件,充分發揮設計的主動性,增加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從而改善暖通空調系統使用的頻率降低,使用的能源消耗,使室內的溫度調節更加舒適自主景觀設計 。自然光的進入充分發揮Low-e玻璃幕墻在采光方面的有效作用,減少了日常照明當中燈光的消耗,這種一體化的控制方法能夠充分考慮到建筑外墻的冷熱負荷及建筑內部的熱力。負荷整體上形成了立體綠島效應,室內的地面用綠植物裝飾裙房屋頂增加。空中花園每個層級都有架空休閑平臺和各類小花園角頂屋綠化效果良好,有效改善了建筑的綠島效應,且建筑的屋面材料使用滲透性高的材料進行裝飾,植物節流效應明顯,雨水回收系統統一應用之后,小區的能源消耗進一步降低。
2. 低碳建筑措施
(1)能源供給景觀設計 。園區通過整合能源投資與技術資源,全面采用可再生能源與低碳清潔的能源系統,利用太陽能光伏提供綠電力、光熱板供應熱水及引入空氣源熱泵與冰蓄冷技術,實現能源的梯級利用與綜合可持續利用,從而達到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提升園區的環保效益。光伏板安裝在一單元、四單元塔樓屋頂及裙樓屋頂的景觀構架頂部,安裝面積達3000m2,總裝機容量約667kw。同時,太陽能光熱板和空氣源熱泵被安裝在二單元塔樓屋頂,而地下二層則專門設置冰蓄冷機房。根據深圳市蓄冷電價的相關政策,峰谷電價差為采用蓄冷空調系統提供了有利條件,進一步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2)儲能系統實現多能融合景觀設計 。項目通過集成釩液流電池、鋰電池、超級電容、鉛碳蓄電池等多種儲能形式,推動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還將應用于區域電網調峰調頻及建筑的深度脫碳減排,實現“冷-熱-電”多能融合互補,進而提升園區整體的能源效率和低碳化水平。本項目光儲直柔系統(見圖1)。
圖1 本項目光儲直柔系統示意 來源:中機院
3. 合理規劃建設充電樁等配套設施景觀設計 ,實現交通低碳化發展
園區內交通鼓勵使用電動汽車、生物燃料等零碳或低碳交通工具,包括無人駕駛汽車,以滿足園區內外的交通需求景觀設計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確保一次性建設安裝到位的汽車充電樁比例達30%,同時為剩余100%的潛在需求預留安裝條件,以便后期運營按需安裝。此外,園區內非機動車充電樁的安裝比例達20%,旨在全面實現交通過程中的低碳排放目標。
4. 數字技術應用賦能零碳園區管理
通過構建園區智慧能源大腦系統,項目旨在實現對園區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精細化管理景觀設計 。項目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碳生命周期的全程智慧管理中,將“雙碳”目標作為核心模塊,納入園區操作系統中。項目構建智慧能源大腦,積極推進5G基站、物聯網、高效機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匯聚來自企業、樓宇、園區消防、安防、環境、交通、建筑等全周期能耗的多維度數據,從而實現對園區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
5. 無廢園區
為保護環境并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構建“可持續、零廢棄”的產業園區已成為行業主流趨勢景觀設計 。項目秉承“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3R”原則,將節約資源作為空間設計的核心目標。依據固廢產生的具體區域,項目將實施差異化的綜合固廢管理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推進園區內生活垃圾的分類與回收工作,從而實現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目標。
二、綠低碳景觀設計策略
產業園中的景觀綠地在有效調節園區戶外微氣候的同時,還起到美化園區環境的作用,并可作為輔助建筑節能、減少建筑能耗的屏障景觀設計 。本項目的綠化覆蓋率高達30.34%,在景觀設計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貫徹綠生態理念:
(1)打造立體綠島,最大限度提升園區環境品質并緩解熱島效應:本項目采用地面綠化、裙房屋頂綠化、架空層休閑綠化、平臺花園及屋頂綠化等多種形式的立體綠化策略,這些舉措不僅改善了園區的生態環境,還為居住()及辦公區域提供了遮陽、休息等優質的室外空間環境景觀設計 。同時起到了調節室內氣候的作用,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生態設計哲學。
(2)復層綠化:園區內的種植設計采用了喬灌草復合種植,以形成豐富的復層綠化景觀景觀設計 。以小喬木為主,輔以灌木與草本植物,通過合理的配置,提高綠地空間的利用率,增加環境空間中的綠植被量,從而實現有限綠地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綠低碳生態理念的指導下,產業園區的建設需從宏觀、中觀、微觀各個層面及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與環節,均離不開相關參與方的協同努力景觀設計 。這要求全盤統籌土地、金融、機制、技術、人力、材料、數據等多元化資源要素,并積極引入和引導多生態產業設計。通過建設云計算平臺,實現數據的深度分析和高效處理,以實時監測園區內的能源使用情況,進而優化能源消耗結構,促進低碳化轉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此舉旨在努力實現“雙碳”目標,緩解園區綠生態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潛在矛盾和沖突,最終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局面。(作者:朱齊清)